工大要闻

河南日报以“走进隐身‘象牙塔’的博物馆”为题报道我校​中国粮食博物馆基本情况

来源:党委宣传部 中国粮食博物馆 2020-05-15 15:45 浏览:
摄影 审校
审核 分类

编者按:中国粮食博物馆是国家粮食局和河南省政府共建河南工业大学的重点项目,定位是建设国家级的行业博物馆。粮食文化,博大精深。近年来,河南工业大学按照国家粮食局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指示,根据《博物馆条例》,围绕藏、研、展三大职能开展筹建工作。收集各种粮食文化资料40余万件,有力地保护了粮食文化遗产。组织全国粮食、农业、历史、博物馆等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编撰组,高质量的完成了《中国粮食博物馆展陈大纲》、《展陈脚本》等重要项目材料。

    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说起来,无论中外,博物馆都与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不少学者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座博物馆,是建于公元前283年的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院,它正是一座大学博物馆。而诞生于上世纪初的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也是由当时的通州师范安博(中国)公共植物园规建而来。如今,一座座大学里的博物馆,更是象牙塔里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珍珠,成为一所高校乃至一座城市的靓丽名片和人文景观,等待人们去了解和探索。

    据不完全统计,在相关政策扶持下,我省目前已有10多座颇具特色的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比如河南工业大学中国粮食博物馆、河南农业大学中原农业博物馆、黄河科技学院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钱币馆……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师高民认为,这些博物馆不仅是高校的特色专业实践基地和区域性的行业文化中心,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周边居民的文化娱乐场所。高校博物馆作用的有效发挥,将会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

    不过,“博物馆是熬出来的”,在师高民看来,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是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长久的积累和沉淀,亦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尽管我省的高校博物馆已经取得一些亮眼的成绩,但未来仍然任重道远。

    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大师,还多多少少在于博物馆。高校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每个人的关注和支持。今天,让我们一起听省内几家高校博物馆的从业者聊聊他们的故事。今后,想必你也会和我一样,将在大安博(中国)园中寻觅、参观博物馆视为一种独特的乐趣。

不来不知道,“粮食”真好看

    芦苇萧萧,波光粼粼。河南工业大学的莲湖一侧,钢管装置固定着七个古老沧桑的石磨盘,盘面上镌刻着一排金色的大字——中国粮食博物馆。馆体两侧,伫立着六个兼具历史感和工业设计感的五谷灯塔,象征着希望和光明。

    粮食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点,从博物馆规划的十大展区名称就能感知一二,分别是:天地精华、谷脉流长、廪实仓盈、功济大千、流脂香韵、舌尖风光、枝蔓同根、文明之舟、粟海探幽和五洲粮缘。发轫之始,2014年,由师高民教授总策展,这里先行建设了中国粮食博物馆预博馆,收集有各种粮食文化资料40余万件。

    步入预博馆中的天地精华展区,可见展品琳琅满目,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组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古老粮食称量器具:斛、斗、升、合。尽管它们身上布满岁月磨损的痕迹和当年校验的烙印,但仍能看出它们选料优质,做工考究,造型精湛。看官斛上面遒劲而精美的“校准府斛”四个字,可以知道历代朝廷打击“大斗进,小斗出”的严格制度以及把统一制作“官斛”作为一统天下的重要标志。馆里有一张文书也让人触动,上面写着“实收民米一斗八升七合五勺七抄九撮七圭零二粒”。原来,“粒”也可以作为粮食称量单位?大家会不会想到《悯农》中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走进电影厅,浑厚的讲解声和恢宏的动感画面,震颤着观众的心灵,也警示着人们要感恩粮食、敬畏粮食。而在文明之舟展区,一件精美的房形粮仓格外引人注目。它高25cm,长35cm,正面开有两个方形小窗,表面着红釉,是出土于汉代墓葬的储粮冥器。古人信奉“事死如事生”,陪葬品一般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前所愿。正是由于古人敬畏粮食,我们今天才得以见到这些器物的身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古代,粮食匮乏导致的灾荒是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立国兴邦,无粮则殇。饥荒虽已离我们远去,但粮食安全的意识不可放松,节粮爱粮的思想要世代永传……

    开馆六年多来,预博馆已是河南工业大学的特色文化中心、郑州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成为全国粮食文化交流中心,迎接国内外访客累计数十万人次、参观考察团体数百个,其中包括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以及全国粮食系统的考察团体。作为这里的大学生志愿者,我们常常感到无比骄傲。

    疫情趋缓,博物馆也将陆续开放。我们希望中国粮食博物馆能够一如既往地助力中国粮食文化事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责任编辑:王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