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要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张世杰 审校/张猛 审核/赵志伟 2024-10-01 15:02 浏览:
摄影 审校 张猛
审核 赵志伟 分类

近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张世杰博士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 = 18.5)上发表了题为“Hierarchical Engineering on Built-In Electric Field of Bimetallic Zeolitic Imidazolate Derivatives towards Amplified Dielectric Loss” (DOI:10.1002/adfm.202413884) 的研究型论文。张世杰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生郑嘉俊为共同一作,赵志伟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青岛大学吴广磊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河南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和通讯单位。

异质界面内建电场(BIEF)效应可以改善界面极化损耗,在吸波材料开发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虽然BIEF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材料的吸波性能,但提高的程度有限,而且受到其模糊机制的制约,基于Mott-Schottky异质结构的高效吸波材料很少被报道,因此详细阐明BIEF对电磁响应的机制及放大BIEF对于吸波性能的影响对于BIEF型吸波材料的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作者设计并构建了不同的含有Mott-Schottky异质结的介电体系。通过将CuZn-ZIFs和rGO的有机结合,并通过适当的烧结过程,制备了具有Cu-ZnO Mott-Schottky异质结的MS、Cu-ZnO嵌入中空结构的HMS、双重Mott-Schottky异质结构的MS-G,及具有中空结构和双重Mott-Schottky异质结构的HMS-G。中空结构和增强的BIEF效应能够显著优化体系的电导率及增强电荷分离和反向电荷分布。在两种效应的协同增强下,HMS-G表现出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在匹配厚度仅为1.6 mm时,其最小反射损耗值(RLmin)和最大吸收带宽(EAB10)分别达到了-46.29 dB和7.6 GHz。同时雷达散射截面(RCS)结果表明HMS-G的RCS减小了31.62 dB m2


论文部分图片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302362和52274362)的资助,以及新型金属陶瓷基复合材料科研平台和团队的支持。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全力支持广大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在重要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科研业绩。该研究成果作为电磁波吸收领域的重要突破,将助力我校“双一流”创建,提升我校材料科学及相关学科在国际上的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鲁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