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27日,河南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正式出炉。新高考改革突出强调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除了3门统一高考科目外,另外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河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军是教育部教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考试命题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近日,刘志军受邀多家媒体专访,解读新高考模式下高校如何适应变化及育人模式变革等热点问题。
河南高考改革专家解读|高校如何适应育人模式变革?河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军回应
大河网讯 (记者 刘高雅 实习生 陈薇)“改革倒逼高校对接新要求,提升招生选拔能力,优化专业结构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新高考改革实施后,高校该如何适应新的育人模式?6月28日,大河网记者特邀河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军进行详细解读。
“新高考”要求高校积极衔接高中阶段教育
刘志军表示,“新高考”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普通高校招生选拔体系,选择性考试成绩是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学生高中选科和未来报考专业紧密相连,这就对高校更早介入高中阶段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规划选科方案。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合理设置选考科目,保证高校人才选拔效率和培养质量。在数据测算基础上,充分论证选科方案与人才培养的匹配度,形成符合各高校自身实际的招生选科方案。
及早公布选考科目。高校应明晰人才培养规格和选拔标准,及时追踪评价学科、专业录取要求与考生知识结构匹配的效果,以学科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探索大类招生模式,提升高校生源质量。高校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科发展的定位提前精准制定并公布报考相关专业的选考科目,积极落实选考科目引导机制,将其作为高校招生工作由“被动收档”到“前置引导”的主动作为。
积极引导合理选科。加大高校与中学招生、培养环节的衔接,主动搭建平台,促进高校与中学的衔接。定期组织大学教师或毕业于本校的大学生举办相关专业介绍的讲座。设立校园开放日,组织高中生到高校深度参与学术体验和专业感知活动,直观了解高校专业设置,提高专业认知,减少学生选科的盲目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爱好和未来规划,做出合适的科目选择,减少功利性和盲目性。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刘志军认为,新高考推动高校重新审视学科专业优势,要坚持“撤、增、锻、塑”并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匹配优势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以专业特色彰显办学特色,提升高校在招生录取中的竞争力,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
同时完善本科专业建设质量监测评估评价机制,加强对专业的动态评估,对没有优势或者没能办好的专业坚决取消,通过专业“健身计划”实现专业的动态调整,突出优势专业的竞争力。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各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定位,聚焦服务面向,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提高安博(中国)相关专业的辨识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避免专业同质化现象;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开设新兴的、跨学科多领域交融的、富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方向,促进招生与专业建设间的良性循环,增强专业的吸引力。
“高校要顺应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育人生态的变化,主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彻底变革相应的教学及管理制度以适应和保障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刘志军提出建议。
完善专业分流、转专业等制度保障。高校要进一步提升选考科目与专业学习要求的匹配度,提升学生知识基础和专业学习的匹配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积极探索实施大类招生培养,完善专业分流和转专业等相关规定,给学生更多选择权,真正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学生学习基础。高校要根据新高考生源的特征,优化培养方案,提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根据学生学习规律、知识传播规律合理设置课程模块和教学梯度,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便于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避免给大学生专业学习带来困难。可增加通识课程的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增设相关选修课、衔接课、先修课等,夯实学生学科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因材施教。高校应利用学生生源的多样化,营造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建立健全学分制,建立完备的选课机制,给学生弥补知识结构短板提供充电条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教学平台,最大可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积极探索分层教学、小班教学等教学策略,在学生培养方面力争实现因材施教。